道德經(第四卷)最新章節 中長篇 老子 無彈窗閲讀

時間:2017-09-08 13:22 /魔法小説 / 編輯:王軒
經典小説道德經(第四卷)由老子最新寫的一本治國、人文社科、戰爭類小説,本小説的主角范仲淹,海瑞,左宗棠,內容主要講述:狄仁傑懇切地指出,百姓接連遭受自然災害,尚未恢復,給民以時,發展生產才是當務之急,此時伏役,有損民

道德經(第四卷)

作品字數:約20.7萬字

作品朝代: 現代

作品篇幅:中長篇

《道德經(第四卷)》在線閲讀

《道德經(第四卷)》第34篇

狄仁傑懇切地指出,百姓接連遭受自然災害,尚未恢復,給民以時,發展生產才是當務之急,此時役,有損民;而且邊境又不得安寧,應當省不急之費,萬一邊境有難,官財既費,人又盡,真正無以可救,將危及政權穩固。

狄仁傑分析利弊,慷慨陳詞,武則天看,有所悟,最終於打消了造大佛像的想法。

武則天晚年,曾聽信讒言,助了專橫跋扈、阿諛奉承之風。狄仁傑看在眼裏,恨在心裏,只想藉機煞煞這股風。

武則天曾經改國號為“周”,還用自造的“則天文字”“曌”取名武曌。字與音起來的意思是:武則天如同月當空照。

一天,幾個文人跪拜讚頌:“女皇稱尊,曠古未有。故而,國家之‘國’字也應改成新字,方才有別於世呀。”

武則天聽降旨:“你等所言極是,那就命你們3天之內把‘國’字改好。”

幾個文人接旨,連夜商議,費盡了心機。第二天上朝,三呼萬歲之,一個胖文人出班遞上奏本。

武則天一看,見是“武”字,就聽胖文人解釋:“奏明我主萬歲,臣等把‘武’字寫入‘’內,寓意是:武家坐鎮江山,天下永屬武家。”

武則天喜上眉梢,正想嘉獎,忽然見狄仁傑出班,他奏:“啓奏陛下,微臣覺得‘犯’的‘’字,是把‘人’圈在‘’內,成為犯;若把‘武’字圈在‘’內,豈不是想要把陛下犯?”

武則天聽罷,若有所悟,説:“狄卿所言極是。這樣改‘國’,不是圖謀不軌嗎!”於是,降旨不用胖文人的建議,又讓另一個瘦文人改“國”。

瘦文人戰戰兢兢地跪在地上,説:“啓奏皇上,武皇威震天下,理應統治八方,故應把‘八方’放在‘’內。”

武則天聽了,用手指書空,划着‘圀’字。之,喜笑顏開,説:“這個‘圀’字,正朕意!一定好好獎賞你。”

狄仁傑説:“陛下,如此改法,更加不妥,把‘八方’放在‘’內,豈不是要引八方豺狼入室,意味着國家空虛,八方侵入中原嗎!”

武則天一聽,怒不可遏,大聲喝:“狄卿所言甚是!他們兩人妄斷聖意,實在大膽,應該處罰。”

胖瘦兩個文人嚇得面如土,“撲通”一聲,一齊跪在地上説:“吾等實在不該如此改‘國’,皇上饒命!”

武則天餘怒未消,下令革去他們的職務,摘去烏紗,將他們流放嶺南,不準生還。

狄仁傑以大義凜然的氣節,智煞諂風,勇樹正義風,對當時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起了積極作用。

由於狄仁傑在武則天一朝和以一樣,一直秉承公正之心,做人清廉,為官廉政,武則天曾高度讚揚他説:“狄仁傑無論是出去當地方官,還是做宰相都得非常出。狄仁傑是想讓自己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名臣,他輔佐君主,想讓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。”

狄仁傑一生,稱得上是歷職皆有德政。因此,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傳頌着他的事蹟,把他看作是古代清官的一個代表。

☆、第二十六章

第二十六章

哀兵必勝 【原文】

用兵有言曰: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吾不敢寸而退尺。是謂行無行①,攘無臂②,執無兵③,乃無敵④矣。

禍莫大於無敵,無敵近亡吾矣。

故稱兵相若,則哀者勝⑤矣。

【註釋】

①行無行:審時度而行。無,指時

②攘無臂:挽起無形的臂膀即振奮起士氣。

③執無兵:把無形的兵即利用環境條件。

④無敵:無形的敵人,即指上述天時、人和、地利等無形的因素。

⑤哀者勝:慎重的一方勝利。哀,慎重而不率。

【譯文】

用兵打仗的説過這樣的話:“我不敢採取弓食,而採取守;不敢谴任一寸,而要退一尺。”這就是説,擺陣,像沒有陣可擺一樣;揮胳臂,像沒有胳膊可舉一樣,敵人,像沒有敵人可擊一樣;手執兵器,像沒有拿武器一樣。

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低估了敵人的量,低估敵人的量,就幾乎喪失了我的“三”的原則。

所以,當兩軍相對,量相當時,慈悲的一方可以獲勝。

【評析】

在自知之明的問題上,中國古代哲人們有非常相似的觀點。孔子有言曰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在老子看來,真正領會“”之精髓的聖人,不易下斷語,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,也不會妄自臆斷,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,這是虛心的度。只有這個度,才能使人不斷地探真理。所以,老子認為,“知不知”,才是最高明的。在古今社會生活中,剛愎自用、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。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,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,就以為了不起,從而目中無人,目空一切,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。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:抬高自己,以為老子天下第一,這説到底,如果不是德品質問題,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。我們在閲讀這一章的內容以吼吼到老子的《德經》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。

【解讀】
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智也。大智若愚,夫唯愚者,是以久命存於世,苟全命於世,不聞達於諸侯。卧虎藏龍卧居隆中,不出户知天下,不窺牖見天,待以時機成熟,以捭闔之術贏得伯樂之心,與其有者共謀大事。

【故事】

杜暹常懷律己之心

除了李義琰外,唐代還有杜暹這樣心存國家和人民這個大義,保持着廉潔正直的官員。

杜暹是唐代濮州濮陽人,以至孝擢明經第,唐玄宗李隆基時遷監察御史,拜宰相,擢户部尚書。杜暹初入仕途,任婺州參軍,秩離任赴鄭縣時,同僚們湊份子為他餞行,他1萬張紙。

當時的紙張很貴,人們常以存多少張紙來表示富有,而且官員莹松時的饋贈屬於慣例,不算貪污受賄。可杜暹不為利益所,只取100張,表示情誼領了,其餘全部退還。同僚們都非常讚歎他的廉潔。

唐代的鄭縣,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華縣,歸華州府管轄。杜暹巧拒饋贈的故事,也被擴散到了華州府。華州司馬楊孚聽説頗為好奇,就留心考察杜暹,結果發現杜暹確實清節,遂引為楷模。

不久楊孚升任大理正,主管司法,杜暹因公事獲罪,由法司斷罪。楊孚為大法官,又對杜暹知知底,就對人説:“如果這個縣尉獲罪,那麼公正清廉之士靠什麼來勉勵呢?”

不久,楊孚又把杜暹推薦給了宰相姚崇。姚崇罷相,宋璟繼之,杜暹則調任監察御史。杜暹擔任監察御史時,負責官員監察工作。

有一次,新疆西北的安西都護府的副都護與西突厥可發生矛盾,雙方均奏報朝廷指責對方。為了清事實真相,朝廷下令杜暹去處理。杜暹夜兼程,到達安西。他首先到西突厥可那裏瞭解情況。

西突厥可按他們的民族禮節,設宴隆重地款待杜暹。在席間,西突厥可拿出很多金子作為見面禮贈給杜暹,説:“大人不辭辛苦,遠而來,為我們主持公,特備薄禮敬上,以表我們的心意。”

杜暹連忙站起來,推辭説:“不可!本官是受朝廷之命來看望各位,並希望你們和漢族官員能重修好,和睦相處,共同效命於國家。”

(34 / 64)
道德經(第四卷)

道德經(第四卷)

作者:老子 類型:魔法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